

坐落于水木清华北山之阴的清华英烈纪念碑,是反映清华大学光荣革命传统的重要纪念物。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许多清华师生自发前来祭奠清华英烈。清华英烈纪念碑的建立以及对清华英烈名单和事迹的追寻,也生动体现了清华人对英烈的深切缅怀与崇敬。
1989年国庆40周年之际,为缅怀先烈、教育师生,学校在水木清华北山树立了清华英烈纪念碑,9月28日举行了清华英烈纪念碑落成典礼。建成的纪念碑,碑石高约两米,正面镶有“祖国儿女清华英烈”八个铜铸大字,背面(现经修订后已移至基座正面)镌刻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以及23位清华先烈的英名。23位英烈是:杨光泩、闻一多、阎裕昌、沈崇诲、张甲洲、孙世实、纪毓秀、彭国珩、熊大缜、袁永懿、陶守文、齐振铎、凌松如、李冠英、黄诚、杨学诚、钱泽球、刘国鋕、齐亮、荣世正、钟泉周、潘琰、李鲁连。
纪念碑落成后,根据进一步考证和陆续发现的一些新线索,清华校史研究室于1994年出版了《清华英烈》一书。书中介绍了自“三一八”惨案至1950年清匪反霸中牺牲的39位清华英烈,其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英烈,在原来23位的基础上增加了11位,还增加了其它时期的英烈5位,共增加16位,并对部分英烈的出生、入学年份和事迹史实等进行了订正。
增加的16位英烈是:韦杰三、施滉、邓维熙、何懋勋、袁时若、张凤阁、姚名达、齐学启、王昊、曾庆铨、吴国珩、江文焕、黄竞武、陈月开、万家义、陈虞陶。
2001年校庆90周年之际,学校对“清华英烈碑”进行了修葺,碑石下修建了基座和追思平台,将原来碑石背面的碑文移至基座正面的大理石上,改为“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并根据陆续发现的新史料,又增加4位英烈,共刻有43位英烈的姓名及简介,对英烈简介内容也作了一些订正。新增的4位英烈是:祁延霈、陈定达、戴荣钜、缪弘。英烈们的名字和简要介绍,在桃花的掩映与万泉河潺潺的水声中,静静伫立、熠熠生辉!
2004年4月,校史研究室编辑出版《清华革命先驱》一书。书中列出了51位英烈的名单,比修葺后的清华英烈碑又增加了8人。此后一直沿用了51位英烈名单。新增的8位英烈是:顾衡、岳岱、王鉴览、解树魁、吴新之、李忍涛、钟青援、杨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研究决定,根据过去15年来逐步发现的线索和校史编研的成果,进一步扩充英烈名单,再次对“清华英烈碑”进行修葺,并续修清华英烈生平传记。约40人组成专门小组,多方搜集资料,反复核实信息,逐一严谨考证,进一步补充清华英烈名单,将碑文上的清华英烈名单扩充至65人,并对英烈的出生年份、入学年份、牺牲情况等史实及表述等进行了校订和规范。校史研究室编印了《清华英烈谱》,简要介绍各位英烈的事迹。同时,对英烈碑的周边环境和空间体验也进行了修缮和优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献身的清华英烈,他们光辉的一生,不仅代表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执着追求,也用青春和碧血诠释着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英烈们忠诚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勇于献身的精神与实践,必将激励一代代清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