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毓秀骨灰安放处

 

 

纪毓秀骨灰安放处,置于“水木清华”北山上清华英烈纪念碑的附近,1989年10月立。

纪毓秀(1917-1939),女,又名纪雨秀,江苏宿迁人。1935年,纪毓秀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后转入外文系。在清华,她很快成了公认的优秀学生运动领袖,并被选为清华学生会代表会成员。她素抱“读书救国”的宏愿,但当时日本侵略者野心逐步膨胀,出现了“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局面。于是,她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去。1935年底,她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大游行,以及“一二·一六”大示威、“三·三一”抬棺游行等多次活动,从中受到了抗日爱国的洗礼。在此基础上,她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清华大队队委。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还先后参加了西山樱桃沟夏令营、拥护二十九军抗日、支援绥东军民抗日等群众性活动。在这些行动中,她都起到了先锋骨干作用。

1937年三四月间,她毅然放下书本,辞别母校到太原参加了山西抗日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并在“牺盟会”发起成立的“青年抗敌救亡先锋队”中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纪毓秀接受组织调动,奔赴抗日前线,到山西沁县,在“抗日决死”一总队政治部工作。1938年,在敌人对晋东发动九路围攻前,她带着12名女同志离开沁县到和顺接受新任务——担任指导员,以支援抗日武装斗争。在此期间,她依靠群众发动了向地主“借粮”的斗争,工作很有成绩,经常不辞劳苦工作到深夜,被誉为“硬骨头女英雄”。她为扩大抗日武装、建立革命政权作了大量工作,是“山西三大妇女领袖”之一。

她经常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繁重工作。工作上的极度辛劳,物质生活上的艰苦,政治环境的恶劣,使得纪毓秀的健康每况愈下。尽管长期病魔缠身,她还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地拼命工作。1939年上半年,她被确诊为干血痨。半年后纪毓秀的病情已极端恶化,汤水不进,进入昏迷状态。这期间,中共中央做出新的指示:为预防不测,我方干部要逐步撤出秋林。还没来得及离开秋林,纪毓秀便于1939年10月6日晚与世长辞了,时年仅22岁。

纪毓秀去世后,骨灰安放于山西。1989年,清华大学召开纪念纪毓秀逝世50周年座谈会,根据校友们的强烈要求,学校破例决定将她的骨灰迁至水木清华北山上安放,并立碑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