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自清先生五十载短暂人生中有24年是在清华大学度过的。屹立水木清华荷塘旁的“自清亭”与朱自清塑像,记载了他作为学者、教育家的一生,留下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东海人,原籍浙江绍兴,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作家。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他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等学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学运动。1925年秋,朱自清受聘为清华学校大学部中国文学教授,渐由语文与诗歌、散文创作转向文学教育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他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清华大学中文系成立后,朱自清与扬振声一起拟定课程,开创了国内融会中外文学、新旧文学的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1930年秋,他代理中文系主任,主张“科学化”、“现代化”的办系理念,以“批判地接受旧文化,创造并发展新的进步文学”为中文系的使命,主张“中外文合系”,沟通中西文化。自1932年9月起,他出任中文系主任,亲自讲授《国文》、《中国新文学研究》。他的学风和人格,杨振声描摹得最恰如其分:“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一切处理得那么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在朱自清的主持下,清华中文系继续沿着“创造我们的新文学”目标发展,拥有了陈寅恪、杨树达、黄节、刘文典、俞平伯、闻一多、王力等诸多名师,重视学生外国语言以及欧美文学的学习,形成了谨严、开阔的学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朱自清“周旋老辈,奖掖新进,使新旧学术平衡发展”。他为人清正,治学勤谨,诲人不倦,备受师生爱戴。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角》等脍炙人口。
朱自清一生向往光明和进步。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段祺瑞执政府的卖国行径,他与清华师生一同进城,参加集会、游行、请愿,亲历“三一八惨案”政府弹压学生的凶残,他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写成《执政府大屠杀记》和《哀韦杰三君》。1927年仲夏,荷花池的夜色触发文学家敏锐的思绪,他写下了不朽名篇《荷塘月色》。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积极支持并投身爱国运动,在家中多次掩护被国民党追捕的地下党员和爱国学生(如韦毓梅、韦君宜、王作民等同学),为他们提供热情的帮助。1936年11月19-21日,朱自清代表清华师生赴绥远慰问前方抗日将士。其妻陈竹隐与清华园中的教授夫人们组织起来,“千针缝,万针缝”,为前线战士制作御寒用品。
他不仅是学者,更是民主志士。他不顾病痛与日益严峻的健康状况,全力著述,深切表达揭露敌人、唤醒民众的迫切心愿。西南联大复员后,他把编辑和出版《闻一多全集》视作对亡友的纪念,对国民党政府当局法西斯专政的抗议。1946年11月,朱自清作为召集人,成立“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中文系和相关同人积极搜集遗文,编辑校订,拟定目录,历时一年多终于在他逝世前一个月将《闻一多全集》正式出版。正如吴晗所言:“没有佩弦先生的劳力和主持,这集子是不可能编集的。”1947年2月22日,朱自清与俞平伯、许德珩等联名发表《保障人权宣言》,抗议警宪以清查户口为名,午夜闯入民宅,肆行搜捕。1948年6月18日,贫病交加仍疾速工作的朱自清,体重已减至38.8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毅然选择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拒绝购买每月两袋美援平价面粉,并让其子将配购证退回,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对此,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8月12日,朱自清的胃病发展到胃穿孔大出血,在渴望的新中国诞生前夕辞世。临终时只向家人遗嘱两件事:一是清华研究院中文试卷请浦江清先生评阅;一是嘱告家人,他已经签名拒绝“美援”,因而不要再买政府配售的廉价美国面粉。他留下的清芬正气和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自清逝世后,中文系师生曾在近春园环池东北畔建荷塘月色亭,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亲书匾额。后因校园建设而拆除。1978年8月,朱自清逝世30周年之际,学校决定重修迤东亭,并命名自清亭以资永远怀念。1987年4月校庆期间,又在“自清亭”附近荷池之畔建立了一尊朱自清白色汉白玉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