晗亭 吴晗雕像与西院12号

晗亭是近春园遗址中的重要建筑之一。1984年10月,为了纪念杰出的校友、学者吴晗先生,学校在近春园内建造了这座玲珑别致、碧瓦飞檐的古亭,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晗亭”匾额高悬于檐下正中。1986年4月,又在晗亭附近建吴晗雕像一座,呈现手持书卷、面容含笑遥望远方的姿态。与晗亭隔水相望的清华园西院12号,是吴晗的故居,那里曾是解放前清华党组织进行秘密活动的一个据点。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号梧轩,浙江义乌人。1931年,吴晗在胡适的推荐下考入清华历史系,1934年毕业留校任教,讲授明史、明代社会等课程。在校时他刻苦攻读,学术上很有成就,师友称之为“太史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先后任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教学中他态度严谨,善于借古喻今,备受同学称颂。他本来埋头书斋、不问政治,后来在民族危亡时刻,他毅然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和和民族解放事业。1943年,吴晗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兼任民盟云南省委青年部长,开始新的政治生涯。他与李公朴、闻一多一起,无情揭露与反对国民党的投降政策和法西斯统治,深受青年学生拥戴。他与闻一多被称为“两个书生,两个战士”,“一个是鼓手,一个是炮手”,“一头愤怒的狮子和一头凶猛的老虎”,成为抗战后期大后方的进步教授和民主斗士。1945年,民主青年同盟成立后,吴晗帮助他们建立了秘密印刷厂,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进行不懈的斗争。李公朴、闻一多在昆明相继被害后,他曾被反动派列为第三个暗杀的对象,只因提前离开昆明北上,才幸免于难。

清华复员后,吴晗继续在清华任教,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46年,吴晗任北平市民盟主要负责人,他的居所西院12号,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民盟、民主青年同盟的秘密活动据点。吴晗回忆,“尽管外面是黑的,这所老房子里却经常有明朗的笑声,热烈的争论。民主青年同盟的同志,民主同盟的同志,有时还有地下党的同志,经常在这里联欢会。清华的同学不必说了,燕京、北大的同学也经常来。有许多次运动的宣言、声明、通电等等,是在这所房子里起草的。”

在西院12号,清华的进步青年还组织了读书会,吴晗多次为读书会演讲。他还担任共产党领导下由青年教师组成的“通识学社”的导师,参加学社活动。费孝通曾回忆:“他从不以高明自居,总是用商量探讨的态度,把多年精湛的研究心得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体会,毫无保留地摆出来,通过讨论引导大家提高学习革命理论的兴趣。”

受到白色恐怖威胁的革命同志,也在西院12号得到掩护。吴晗回忆道:“王冶秋同志在大雨里跑来,说余心清被捕了。我即刻通知城里的同志来商量,决定王冶秋从东便门上车,经天津回解放区。这晚上,他们四五人都睡在地板上。第二天一早,冶秋脱下他的军装,换上我的旧蓝布褂、破毡帽,戴上一副黑眼镜走了。”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急需大量的知识分子。吴晗深情地回忆:“我们输送了一批批的青年到解放区去。其中有些是和我直接见面的,有些是经过间接关系的。只要有可靠的人介绍,我们便替他们安排一切,顺利地通过封锁线。”1948年,吴晗被列入国民党“剿总”黑名单。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他离开清华奔赴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接见。

1949年北平解放后,他作为北平市军管会代表回到清华,参加改建校务领导机构的工作,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兼任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等职,1949年11月吴晗当选北京市副市长,1965年11月因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错误批判,1969年10月11日含冤逝世。

近春园荷花池畔邓小平题写的“晗亭”,红色花岗岩雕刻的吴晗雕像与西院12号故居一起,构成吴晗作为学者、民主战士、优秀共产党员壮丽人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