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斋

 

 

明斋,其称谓取自《大学》的开宗名义之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斋是“清华八斋”中的第一斋。

明斋位于西大操场北侧,始建成于1930年,是清华学堂改制成国立清华大学之后的第一幢学生宿舍,又称“新洋楼”,是由当时在天津基泰工程司供职的杨廷宝先生设计的,与当时杨先生设计的生物馆、图书馆、气象台一起,被称为清华的“又一四大建筑”。

明斋的建筑面积4417平方米,南北长85.4米,东西两侧长81.7米,三层建筑。在明斋的四个角上都设有门,主要入口设在两个转角处,中部设置过街楼,便于南北的穿行。宿舍每层有66个房间,每间住2名学生。楼梯间的两侧是公共的厕所盥洗室。1930年落成的明斋刚开始叫做四院,后来才改名“明斋”。

明斋是清华大学第一栋学生宿舍,宋平、姚依林、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两院院士和各界英才在学生时代都曾居住于此。明斋也曾是清华园内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在历次爱国运动中,一些学生领袖和骨干分子常在这里开会,制定行动计划和对敌策略。

1948年秋,当北京城即将解放的前夜,在学生宿舍楼117室,10来个学生将手举过头铿锵有力地呐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手掌相握,自愿组成了一个“过共产主义生活”小组,其中一名成员是朱镕基,而这座学生宿舍楼就是明斋。那段时间,在这所可容纳10余人的宿舍里,他们组织读书会,学习从解放区传来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主编油印报《晓露》,旨在向中学青年传播革命思想。

在清华刚解放的时候,117室的成员奉地下党的命令,用红油墨印出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新民主主义论》等书,以供全校同学学习。对117室的战友来说,“明斋117室”,是一面旗帜,是一种追求,而现在,“明斋117室”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印记。

明斋作为学校早期建筑之一,至今还是老一代校友的亲切记忆。2015年校庆之际,1951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回到他学生时期住过的宿舍——明斋,回忆在清华学习的往事。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百岁老学长宋平回到母校清华,他首先来到了清华明斋,在自己当年的宿舍——明斋前驻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座“凹”字形建筑见证的历史正如斋语所说的那般气势磅礴。如今的明斋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馆,随着清华文科复兴而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