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校门矗立在东西主干道上,是清华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它是一座青砖基座、白玉石砌成的三拱石门,古典优雅、风韵高洁。中间一道弧度完美的大拱门之上,镌刻着清末大学士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鲜明而有神采。
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最早是作为清华学堂的主校门而存在的。后来,校园扩建,园墙外移,1933年学校修建西校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
二校门原为封闭式,东西两翼伸以短墙分别与其他建筑相连,中间设两扇铁栅栏门。梁实秋写道:“紧把着校门,一边是守卫处,一边是稽查处和邮局;守卫处里面有二十几名保安警察,我们从这里经过,时常可以听见警笛的声音吹得呜呜的响,接着便可以看见许多警察鱼贯而出,手里持着短小的黑漆木棒,到晚上就肩着枪,带着灯了。他们的白布裹腿和黑色制服(相互)反映着,显着格外白净。”
作为当年的清华校门,它非但形体肃美,门纪也非常严格。早期中等科低年级学生,非经请假,不准擅出校门;为了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一切与学校无关的闲杂人等,非经特许,绝对不准擅入校门。1930年“校长风潮”期间,阎锡山派一位清华校友乔万选来做清华校长,被学生会派人拒之此门之外。经过交涉,其所带随从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校门,只把该校友一人请至同方部,逼他表达了“永不出任清华校长”的承诺后,离校而去。
1950年代后期,为了交通方便,二校门两面的短墙被拆去,但保留下的校门主体部分仍不减其庄重肃美之姿,自此它作为校门的功能性大大减弱,而成为校园中的一道标志性的风景。1966年,二校门被红卫兵拆除。1991年,在海内外广大校友的呼吁与支持下,二校门得以恢复重建。
时光荏苒,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