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

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是1920级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礼物。上部是日晷的造型,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以及建造的日期。

1920级是清华学校时期优秀的毕业年级之一,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化学家曾昭抡、陈可忠、萨本铁、赵学海,植物学家张景钺,政治学家萧公权等,均出自于这个年级。1920年春,庚申级同学毕业前夕,大家商议要做一纪念品向母校献礼,经反复磋商后选定了日晷方案。日晷仪由同学们集资建造,摆放在高等科教室(即清华学堂)前的草坪上。它可供同学们上下课守时的参考,同时亦含有惜阴、即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思。

据当时主持其事的庚申级校友华凤翔回忆,上部的日晷盘由美国数学教员海晏士(Heinz)依照北京经纬度绘制,委托北京著名景泰蓝厂老天利以银胎珐琅烧成。其晷底座用汉白玉请工匠在校内雕作而成,并四面刻文,为二中二洋。其正面(南面)中文“庚申级立”,背面(北面)英文为“Class 1920”。一侧中文“行胜于言”,另一侧为“行胜于言”的拉丁译文“Facta Non Verba”。中文请庚申级同学邹宗彦之兄邹宗善书(邹宗善为南开大学生,曾与周恩来总理同学),外文由华凤翔学长书写。经过数月的精心制作,1920年暑期日晷完工,摆放在高等科教室右侧草坪上。

日晷伴随着清华经历了几番坎坷,日晷自身也历经沧桑,数十年间三易其盘,一银二石,其座亦数易其位。解放前(约在1948年),日晷就摆放在大礼堂草坪前,当时的日晷盘变成石刻的了,原来的银胎珐琅盘已不知去向。后来“文革”期间,学校多次在大礼堂前草坪上召开批斗大会,为扩大场地把椭圆形草坪切成长方形,并把日晷拆除移去。原来放置日晷的地方,被补上水泥,日晷亦不知流落何处。直至“文革”结束后,学校逐步收复清华旧物,日晷才被从乱石堆中找出,但日晷盘已不见了。现在看到的日晷座已是修补过的,而日晷盘则是后来新作的,清华七十周年校庆时方与校友们再次见面。

如今日晷已成为清华园中一处重要景点,游人如织,人们喜欢在日晷旁留影纪念。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周围秀丽的风景,日晷传奇般的经历、优美的造型,更因为日晷上镌刻的“行胜于言”四字,道出了清华校风的一大特色——“实干”。而今这种实干精神,仍然能够清晰地从清华人的身上闪现。“行胜于言”体现的不仅仅是清华人务实的精神,也反映出清华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一步步奔向目标的那种永远向上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