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风物 |西体育馆

户外已是秋寒瑟瑟,室内却热战正酣。每个周六的下午,裴兆宏都会和他的球友们在这里切磋较量。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清华读过书的人,谁也不会忘记两馆”。其中一个就是体育馆。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也曾忆及当时流行的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这就是季羡林、陈省身他们的体育馆,也是所有清华人的体育馆。

位于西大操场边上的西区体育馆,是早期有名的“四大建筑”之一,也堪称清华体育设施中的“爷爷辈”。它的前馆建于1919年,1931年又扩建了后馆。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悬空跑道以及暖气、热气干燥设备;室内游泳池实行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这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绝无仅有,清华人曾长期引以为自豪。

西区体育馆一直是师生们室内体育活动和比赛的重要场所。作为清华体育运动发展的摇篮,它汇聚了一批中国体育界的先驱和精英,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体魄健全、身心协调的优秀人才。 1921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清华学生参加的中国篮球队获得冠军。1933年的全国运动会上,清华运动员又摘取多项比赛的桂冠。

西区体育馆也是清华学生喜爱的聚会场所,和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5日,清华学生在体育馆前召开全校大会,坚决支持“收复失地”、“废除21条”。

1936年2月29日,国民党派军警进校搜捕参加“一二·九”运动的进步师生。在地下党的组织下,同学们以体育馆为“掩体”,和军警斗智斗勇。

建国之初,作为北京唯一安全、清洁、供暖设备齐全的室内游泳池,体育馆成为游泳爱好者们的“胜地”。1954年的冬天,毛泽东主席也多次来此游泳,留下一段佳话。

这是50年代的全校运动会,蒋南翔校长在二层的平台上向行进的学生致意。“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

历经春秋寒暑,已近耄耋之年的西区体育馆依然神采奕奕。他既像一位沧桑的老人,默默守护着清华体育的过往;他更是英姿勃发的昂扬少年,与年轻学子们一起,在火热的青春中跑向新的百年、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