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风物 |“一二·九”运动

每年临近12月的这一天,清华学子都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纪念80年前的那段过往。它已经成为百年历程中一段难忘的记忆,也是民族近代史上一束永远的光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危急,民族危亡的乌云笼罩在华北上空。清华园里,地下党组织团结爱国师生投身洪流、坚持斗争。

1935年初,进步学生掌握了校内重要的宣传阵地——《清华周刊》,地下党员蒋南翔被推选为总编辑。

1935年秋,山东发生大水灾,北平地下党组织成立“赈济会”,清华学生姚依林被选为秘书长。以此为基础成立的“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总部就设在清华。

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为分裂中国,大力鼓吹所谓“华北自治”。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初相继举行清华全体学生大会和北平各校代表大会,决定组织请愿游行。

在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里,满腔悲愤的蒋南翔,连夜写出游行宣言。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怒吼传遍北平,传遍全国,鼓舞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12月9日的拂晓,青年学生们徒步向西直门进发,但反动当局却紧闭城门,横加阻挠和镇压。城墙边,清华女生陆璀勇敢站出,向群众宣讲抗日救亡。这张照片也定格为“一二·九运动”历史性的标志。

16日,愤怒的学生再次出发。他们高呼口号、撞开城门。在宣武门的相持中,陆璀贴地爬进城门、奋力拉开门环,随即被军警抓走和殴打。这一幕被正在现场的美国记者斯诺所报道。他称陆璀为“中国的贞德”,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

“一二?九”运动点燃了全国抗日的烽火,也教育和锻炼了中国的年轻一代。不久后,钱伟长、蒋南翔等相继组织南下宣传团,踏上与工农相结合的征程。1936年2月,“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把爱国学生运动推向新的阶段,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今天的清华园,处处可闻朗朗的书声。

岁月的烽烟或许已渐渐淡去,但始终不变的是这份爱国的情怀,在一代代的传唱中,凝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