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代才女

 
      林徽因(1904—1955),文学家、建筑学家。1904年生于北京,原名徽音,林长民之女,在1935年后改名为徽因,英文名字费丽斯(Phyllis)。1904年7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六月初十日)生于杭州陆官巷。小时候她随祖父母一起,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她8岁时随祖父全家移居上海,就读于虹口爱国小学。1916年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中任职,她随父母由上海迁往北京,进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1921年出国考察,1925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在寓所经常与房东英国女建筑师接近,开始对建筑艺术发生浓厚的兴趣。1926年任该校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讲师,。此后她随父亲游历欧洲的诸多城市,如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欣赏各种建筑艺术,大大开阔了眼界。
 
      少年时期,林徽因在北京结识了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学校的学生)。1924年,林徽因完成的中学的学业与梁思成一起到美国留学,并共同决定以建筑美学为终身事业。由于当时宾州大学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改进该校的美术学院,而主要选修建筑系的课程。1927年夏,她获学士学位于美术学院,与梁思成在同一个事务所实习。下半年,她进入著名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美的留学生。
 
      留美期间,林徽因积极参加留美学生的爱国文艺活动。她与闻一多、、梁实秋、顾毓秀、梁思成等十多人,以振兴祖国文化、振兴戏剧事业为目的,于1925年1月,在美国留学生中筹组“中华戏剧改进社”开展活动,参加演出,切磋和交流戏剧艺术的体会。
 
      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加拿大结婚。回国后,林徽因先回到她未曾到过的原籍福州探亲。她为叔父林天民设计了东街文艺剧场,随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与梁思成一起在建筑系任教,讲授《雕饰史》与专业英语。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她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沙滩灰楼学生宿舍。此后数年,她还陪同梁思成深入河北、山西等省勘察古建筑达数十处之多。他们还曾应浙江宣平县考察元朝古庙。以后她还去山东进行古代建筑的野外调查,发现一座国内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建于857年的佛光寺大庙。
 
      她从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曾经写下许多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译文,如《在九十九度中》、《你是人间四月天》、《夜莺与玫瑰》等,均收录在《林徽因文集》文学卷中。该文集还收录了她的中英文私人信札及她个人与亲朋好友的、合影、编年写真照片等近200帧。
 
      抗战爆发后,林徽因全家随同“营造学社”迁移到西南。先经长沙辗转到昆明,三年后又到四川宜宾农村。由于劳累,她肺病复发,发烧卧床,但仍坚持翻阅资料,通读二十四史,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还用英文撰写《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在《中国营造爱社汇刊》上发表文章。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工作,虽身患重病,但以超常的顽强精神,忘我地为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尽心尽力。她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等。在清华大学她讲授《中国建筑史》,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论》等专题课。从1949年9月起,她同清华大学建筑系包括她和梁思成在内10位教师一起,接受了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光荣任务,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胜利地完成了最后的方案。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正式明令公布他们设计的这一方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1951年林徽因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具体承担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她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创作任务。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辑。同时她又是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她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这部名著。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终因肺结核久治无效,在同仁医院去世,终年51岁。死后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墓区 。“碑建会”把她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的刻样作为她的墓碑,以铭记她的贡献。